从学院到街头:与光影艺术邂逅在设计之都
2022-05-16 19:55:53

第二届深圳光影艺术季吸引了更多力量的加入。多所美术院校、上百名中外艺术家、大量相关企业共同打造了这场艺术盛宴,多个大型商圈与公共空间,在艺术与科技的交融中,为城市打造新型夜间生活和消费场景。
光影与城市交相辉映的背后,是城市对于科技艺术与都市文明的思考与期望,而城市的一条艺术生态链也得以不断打造并完善。
通过产业链的构建,光影艺术季正在连接起院校、企业、机构、商家等各个上下游链条,营造城市蓬勃生长的艺术生态,释放强大势能,以激活城市的艺术力量。
助力学院作品走出“象牙塔”
在福田中心区的深圳节日大道沿线,艺术装置《瑚》在这里营造了一座神秘的海底森林。来自广州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的杨一丁、林红教授及硕士研究生刘凯仪、卢浚文、李骏铭以“瑚”为主题,根据深圳作为滨海城市的特质,在城市的中央区域营造了一处奇幻主题花园。

这也是2021深圳光影艺术季作品公开征集活动中征集得到的代表作品之一。这届光影艺术季首次以公开征集的方式面向社会征集作品,由专家委员会的专家与策展人选出优秀的作品,并最后由组委会全程辅导、协助作品从创意稿一步步实现创意优化、制作、安装直至落地参展。
《瑚》正是组委会联合企业为艺术家落地实施的其中一件作品。作品创作灵感源自海洋与珊瑚,以气模形体为空间元素,由六朵姿态各异的巨型珊瑚花枝组合而成海底森林形象,构建出沉浸式的环境体验,观者置身其中,同活泼抽象的图案及律动变化的灯光一道潜游深海,在舒缓日常工作生活压力的同时对海洋生态问题做出反思。
“在我们的印象中,珊瑚礁是非常美丽的、具有生命力的一种生物群落,它为许多生物提供了栖息场所,这与我们理解的深圳的城市魅力非常契合;但是珊瑚也非常脆弱,尤其是当前气候问题愈发严重的背景下,保护珊瑚礁已经成为了海洋生态中一个重要的议题。在光影艺术季呈现的一个热闹生动的光景中,我们希望区别于以往人们以往对光景的‘灯火阑珊’的印象,通过‘瑚’的形态和光影,传达出一种脆弱与美丽两面共存的状态。” 创作团队表示。
在光影季专家委员会与策展人看来,这一来自学院的作品具有独特艺术表达的同时,还颇具公共价值。


“《瑚》是今年光影季很有代表性的一件作品,这也体现了光影季的公益性。” 深圳光影季总策划执行单位、华彩盛世(深圳)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昕阳表示。
组委会通过筛选优秀的院校作品,帮助其在城市核心地段的公共空间落地的方式:一为师生们提供了极佳的创意展示机会,给学生充分发挥的舞台;二也希望让青年学生与国内外大牌艺术家同台展示交流,带动区域内更多青年艺术家的成长。
对接上下游产业完善艺术“生态链”
随着城市的发展,它的自我更新与成长,不再仅仅是空间的优化与提升,而更注重权衡社会、产业、生态、历史、文化等的发展与创新。
两年来,光影艺术季在尝试中搭建起了一座沟通学院、产业、空间运营、艺术市场等多方的桥梁,深圳作为一座年轻充满活力的城市,在艺术表达与作品呈现上更是充满了想象力。

照明设计师许东亮的作品《M+W》作为2021深圳光影艺术季中令人难忘的作品之一。“M+W”是Mirror+Water(镜水)的缩写,建筑物以镜面与水面反射环境,融入景物;而内部通道则是一个数字视觉的微型剧场,以虚拟扩张空间。意在通过这两种在人工与自然之间互为镜像的物体的映照,进行对真实的想象与追问。

这正是由艺术家、光影季组委会联合企业多方力量共同打造的作品。该作品得到了深圳本土照明生产企业爱克莱特、工程公司千百辉的支持,这既实现了照明行业在光影作品的艺术创作、设备搭建、安装落地等方面的闭环,也体现了本土照明企业对城市的情怀与回馈。
深圳爱克莱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冯仁荣表示,助力深圳城市发展,是每一家深圳本土企业的责任与目标。“通过光影艺术落地深圳城市空间作为辐射原点,让社会活动空间的价值被充分发现,实现为市民生活、城市精神、国际文化交流赋能。”

通过加强上下游的行业联动与协作,光影季让艺术点亮城市空间、赋能社区生活圈的同时,更带动整个产业的提升。
深圳市千百辉智能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设计总监谷艳明表示,灯光艺术、科技与照明产业这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科技支撑艺术创作,赋能艺术完美呈现;而科技和艺术的高度融合很大程度上又会成就照明产业的蓬勃发展。”
正如《M+W》设计师许东亮在研讨会中所讲:有灯就表示生活,生活有了就有了城市的感觉,有了城市欣欣向荣的感觉我们能看到更深入的内容,这是我们城市最期望的。
通过光影艺术季这座“桥梁”,艺术与人、空间、科技、产业互动,这条艺术“生态链”将会越来越有价值,在提升城市品质和能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让青年艺术家成为城市“发光体”
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造与迭代。挖掘、培育年轻艺术家,为艺术事业注入新生代力量,也是光影艺术季两年来不断推动的尝试。“光影艺术季是一个非常关注年轻人的平台,第一届就有一个版块留给珠三角的年轻艺术家,在其中也挖掘了许多优秀的艺术家。” 李昕阳介绍。
来自深圳本土青年创作团体Ether.Studio创始人招冠良就是参加过两届光影艺术季的青年艺术家。

招冠良
星光奖作品《光谱·浮游》主创艺术家
此前,他携作品《光谱·脉冲》参加了首届光影艺术季,第二届则参与了前海湾展区的策展,并带来了《光谱·浮游》等作品,更可见艺术家的成长。
本届Ether.Studio创作的艺术装置《光谱·浮游》呈现在前海湾(宝安)展区,通过收集来自城市中或人工或自然的声音,并将这些声音可视化,以听觉描绘深圳城市轮廓。



其作品内部分声音素材源自声音博物馆,通过程序编译生成通感的视觉影像,集合投射到水中的巨大的形似“细胞”的物体之上。这个“细胞”象征着我们城市的最小个体。人耳难以听取的城市微音,在此变得可见可感。
“这次我们的作品《光谱·浮游》是漂浮在水上的巨型气膜,作品一半在水面上一半在水影中,其实也像是继续传递我们的作品理念,一半人在一半自然的状态。从形式上、概念上,都可以结合空间特点作表达。” 他认为,把光影艺术放在街区、公园、景观里呈现,本身就是让公众尽可能更近距离地与作品交互、与作者交流。
在光影艺术季的平台上,年轻艺术家得到崭露头角的机会,也通过作品让更多公众认识自己。
前海湾展区策展人刘铭熙表示:“在深圳光影艺术季里,我们既选择了一些非常有经验的艺术家,同时也特别选择了一批有潜力的新锐艺术家。而我们也看到他们在光影季中的成长。”
这也正是光影艺术季理念——“每个人都是城市的发光体”的题中应有之义。年轻艺术家在光影季中用自己的作品“发光”,不断进行个人艺术语言的建构,从而提升自己在业界和公众中的能见度。
在深圳这座“设计之都”,如何发挥艺术产业在引导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如何让艺术推动城市更美好更宜居,如何保持旺盛的艺术创造力。
深圳光影艺术季正在用丰富的实践不断深入探讨并试图给出更多的答案和可能。